一、百家姓氏“贺”的来源
在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当中,贺氏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。我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,算起来只有1800多年的历史,天然也不会跟我国那些古老的姓氏一样,是“以国为氏”或“因地命姓”。那么我们的姓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关于这个难题,《通志氏族略》上提供了特别详尽的答案:“贺氏,即庆氏也,姜姓,齐恒公之支庶也;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。”另外,《姓氏考略》也指出:“后汉庆纯,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,望出会稽、河南”;《姓纂》则记载说:“齐公族庆公后。” 从以上这些考据资料,对于贺氏的来龙去脉,就一目了然了——贺姓是从庆氏改过来的,改姓的缘故,是为了避帝王的名讳。而庆氏,原来是周朝齐国的公族,是曾经称霸春秋的齐桓公的后代,而齐国的始祖又是那位辅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,则后世的贺姓人士,天然也是姜太 公的后裔了。
二、天子章第二,子曰:爱亲者,不敢小故事
天子章第二 子曰:“爱亲者不敢恶于人,敬亲者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孝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,盖天子之孝也。甫刑云:‘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
《天子章第二》选自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—《孝经》。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。天子虽然地位尊贵,但也是父母所生,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,爱敬父母,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,都能尽孝。
三、有关于青铜的小历史故事(短一点的)
《左传’里面记载这样一个故事:公元前642年,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,成王高兴,表示“赐之以金”,但成王大话一出,很快后悔了,由于“赐金”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,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:这些铜送给郑国,郑国只能用来铸钟,不能铸兵。也就是说只能提高文化事业,不能扩大军
事实力。结局郑文公携金归国,当真铸了三口大钟。据今人推算,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
200多公斤,若做成戈矢,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,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,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。
四、关于宋庆龄的善良
一次,妈妈给小庆龄讲了“自食其言”的故事。春秋战国时,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,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,就是说话不算数。因此,鲁哀公对他很不满。一天,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,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。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,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,便问道:“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?”哀公听到后,便插嘴道:“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,当然会长肥呀!”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,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。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,要谨守诺言。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。
一个星期天,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,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,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。
母亲喊道:“孩子们快走吧,伯伯正等著我们呢!”
听到妈妈的喊声,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,跑出房间,拉著妈妈的手就走,刚迈出大门,突然又停住了脚步。
“怎麼呀?”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,不解地问道。
“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!”庆龄有些著急地说。
“为什麼不能去,孩子?”倪桂芝望著女儿说。
“妈妈,爸爸,我昨天答应小珍,今天她来我家,我教她叠花。”庆龄说。
“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务呢?这好办,以后再教她吧!”父亲说完,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。
“不行!不行!小珍来了会扑空的,那多不好呀!”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。
“那也不要紧呀!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,并表示歉意。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?”妈妈说。
“不!妈妈,无论兄弟们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,我答应了别人的事,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?”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。
“我明白了,我们的罗莎蒙黛一个守信用的孩子,不能自食其言是吗?”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,接著说:“好吧,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!”
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,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,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。一进门,宋耀如高声喊道:“亲爱的罗莎蒙黛,你的朋友小珍呢?”
宋庆龄回答说:“小珍没有来,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!”
“没有来,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!”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。
“不,小珍没有来,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,然而我仍然很快活,由于我信守了诺言。”宋庆龄辩解道。
听了小庆龄的话,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五、古代成语故事:讳莫如深
成语故事:讳莫如深
春秋时期鲁来庄公喜欢妃子孟任,想让孟的儿子般继承王位,叔牙想让庆父为王,庄公不同意。季友杀源死叔牙让般当国君。庆父杀死般,百让开当王,一年后杀死鲁公自己为王。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《春度秋》,人说他是“讳莫如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