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裴文剑舞和什么是大唐三绝 裴旻舞剑

一、裴文剑舞是何典故?

开元年间,裴旻因母亲去世,想请大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壁画超度亡魂。吴道子说:好久没作画了,如果裴将军一定要我画的话,只好先请将军舞一曲“剑舞”好启发一下我的画思。

裴旻当即脱去孝服,持剑起舞,只见他“走马如飞,左旋右抽”,突然间,又“掷剑入云,高数十丈,若电光下射,旻引手执鞘承之,剑透室而入”。

被抛起数十丈高的剑,竟然能用手持的剑鞘接住,使其直入鞘中,真是剑技绝招。当时,几千名围观者为之震惊,赞叹不已。

吴道子也被那猛厉的剑舞气势感激,画思敏捷,若有神助,于是挥毫图壁,飒然风起,很快一幅“为天下之壮观”的壁画就绘成了。

二、裴航乞药典故?

唐代闻喜(今山西省县名)人裴航,在襄阳(今湖北省市名)汉水上雇了一条船,同船的有位姓樊的夫人,长得特别漂亮。夫人的使女叫袅烟。裴航买通袅烟,让袅烟传给樊夫人一首诗:”同舟胡越犹怀思,况遇天仙隔锦屏。倘若玉京朝会去,愿随鸾鹤入青冥。”表达对樊夫人的爱恋和追求。樊夫人回答说:”请不要开玩笑,我与无论兄弟们姻缘不够。以后有机会一定为无论兄弟们找一位配偶。”并回赠裴航一首诗:”一饮琼浆百感生,玄霜捣尽见云英。

蓝桥便是神仙宅,何必区区上玉京!”后来,裴航经过蓝桥驿,特别口渴。见一位老妈妈坐在茅屋前搓麻绳,裴航上前作了一个揖,求水解渴。老妈妈向屋里叫:”云英,拿一罐浆来!”航裴喝了此浆,觉得真是琼浆玉液啊。于是想起樊夫人的赠诗,有”琼浆”、”云英”之句,再一看眼前姑娘,特别漂亮,便对老妈妈说:”我愿娶这位姑娘为妻,可以吗?”老妈妈回答说:”我年老多病,神仙赐给我玄霜,想得到玉杵来捣药,你想娶这位姑娘,只求无论兄弟们找来玉杵,别的我们何都不要。”

过了一个来月,裴航终于找到了玉杵。老妈妈说:”无论兄弟们这样守信用,我愿意把姑娘嫁给无论兄弟们。”于是吃了裴航用玉杵捣的玄霜,说:”我到仙洞里为你们安排洞房。”一会儿,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出现了,一队仙童侍女把裴航引进了洞房。

过了几年,裴航和云英生了孩子,裴航就带上云英和孩子,进了玉峰山的仙洞中,成了神仙。后以”玄霜捣尽”谓爱情坚贞不渝。第二个典故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”嫦娥奔月”的故事了。

三、关于裴公的典故?

唐 丁用晦《芝田录.裴度》载:传说唐代裴度少时游香山寺,拾得三条玉带、一条犀带。这些珍贵物品一个妇女为营救他父亲出狱特地向别人借的,不幸丢失。裴度在原地守候,一直等到这个妇女来寻找时还给了她。后以“裴公还带”表示拾物不昧、救人急难的优良品德。明 沈受先《三元记.毁券》:“你的阴功比范氏麦舟,也不数裴公还带。”

四、裴回少年场典故?

1 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2 据说在春秋时期,裴回是个智慧的少年,但性格特别轻浮,常常逃学闲游,家人和老师都很担心他的未来。3 有一天,裴回在墙上写了四个字“春风得意”,他的老师看到后很生气,说他不思进取,裴回不服气,立即在墙上加了两个字,变成了“春风得意门前行”,自己还是有追求的。4 后来裴回终于改过自新,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,这个典故被视为“从错误中得到教育、改过自新”的象征。

五、关于当兵的文言文历史典故?

投笔从戎历史典故

  班超,字仲升,扶风郡平陵县人,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。他是东汉时期很有名的,也是一位特别杰出的外交家。他从小胸怀大志,不拘小节,然而对父母非常孝顺。汉明帝永平五年,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,而和母亲一起来到洛陽。

  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,加上家中比较贫寒,便受官府的雇用,抄写文书,以此谋生。为了将这份职业做好,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直到很晚才睡。

  有一天,他在抄写文件的时候,写着写着,觉得这份职业实在无聊,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,忍不住站起来,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:“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,也应该像傅介子、张骞那样,为民族的外交作贡献,以取得封侯,怎样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活呢?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,班超回应说:“凡夫俗子怎能领悟志士仁人的襟怀呢?”

  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人,曾经出使西域,立下无数功劳。自此,班超决定进修傅介子、张骞,为民族作贡献。后来,他当上一名军官,在对匈奴的战争中,取得胜利。接着,朝廷采取他的建议,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。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,班超到过五十多个民族,宣扬了汉朝的国威。

  投笔从戎成长心语

  执著于人生的愿望,是一种勇壮和智慧;但埋葬旧的愿望,告别旧的自我,孕育新的愿望,则需要更大的勇壮和智慧。尤其是在已经有所成就的时候,这种选择无异于彻底地否定自我,需要极大的勇壮。敢于中途变革的人,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士。为民族和民族的命运而毅然作出“投笔从戎”的决定,这是班超为后人所推崇的主要缘故。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,把进修搞好就是为民族作最大的贡献了,只有把基础打好了,才能用双手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。

六、裴度送儿出家典故?

民间故事《白蛇传》里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历史上实有其人,据史载,法海俗姓裴,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。

他初来金山时,寺庙倾毁,杂草丛生,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,百姓不敢上山烧香。法海勇壮地与白蟒斗法,将白蟒赶入江里。他燃指一节,立志修复古刹。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,法海修庙盖屋重续香火,被称为“开山裴祖”。

而流传民间的《白蛇传’里面那个神通广大、干涉青年婚姻的法海和尚只是托名讹传而已,与法海禅师无涉,也算是“身后是非谁管得,满场听说蔡中郎”的另一个版本。

裴休送子出家 法海禅师之父裴休,是唐朝一代名相,字公美,唐代河内(河南济源)人。进士出身,官至宰相,虔信佛法,尤好参禅。裴休在禅宗史上,与当时的庞蕴、白乐天、李翱、陆亘大夫等居士齐名,均为著名的大居士。

他与沩山灵祐同门,精通《华严》教旨与禅宗心要。 裴休在宰相任上,操守严正,著述颇丰,被宣宗称誉为“真儒者”。裴休在任“宽惠仁厚、屏息贪欲,更不贪恋钱财、不弄权术、不食荤腥”,常散私财用于施舍、兴学、修寺等善行。

武宗灭佛时,裴休以重臣之职,尽抛功名利禄,赤心一片,卫护圣教,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内复兴。 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缘是由于皇子重病,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,有高僧点拨:远离红尘,可得性命。

裴休闻知,便决定让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,一来解皇上之忧,尽臣子之忠;二来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脱红尘之苦;三来也了却自身入佛门修行之愿。对此举动,皇上大为感激,以重礼相待。

裴休亲自送子入住沩山密印寺。住持灵祐闻讯大喜,曰:“宰相之子代皇子出家,功德无量,出家敝寺,为山门大壮颜色。”遂赐号“法海”。

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,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。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,便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机缘送子出家,并作了《警策箴》,劝勉其精勤向道,莫荒废出家修道的大好机缘。

汝及出家须立志,求师学道莫容易。 烧香换水要殷勒,佛殿僧堂勤扫拭。 莫闲游,莫嬉戏,出入分明说处去。 三朝五日不归家,妙法何曾闻一句。 敬师兄,训师弟,莫在空门争闲气。 上恭下敬要谦和,莫轻他人自逞势。 衣食难,非容易,何必千般求细腻。 清斋薄粥但寻常,粗布麻衣随分际。 荣华止在紫罗袍,有道何须黄金贵。 解三空,明四智,要超初果至十地。 礼观音,持势至,别人睡时你休睡。 三更宿尽五更初,好向释迦金殿内。 点明灯,换净水,礼拜如来求智慧。 报答爹娘养育恩,天龙八部生欢喜。 细读这首《警策箴》,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在孩子出家前略显絮叨的叮嘱:在寺院中要勤快,烧香换水、扫洒殿堂、修学诵经,不要偷懒。举止要从容文雅,不要顽皮嬉戏。出门办事,应当向寺院执事说明去处。与人相处,要尊老爱幼,谦恭礼让,不要由于自己出身显贵而自大逞强。其中,“莫在空门争闲气”一句说得真是既亲切又智慧。 考虑到儿子过惯了好日子,一入佛门肯定会有所不适应。

裴休告诫儿子在佛门中过的是粗茶淡饭、粗布麻衣日子,应该随缘随分,不可贪求衣食的享受,要看破“紫罗袍”与“黄金贵”这些世间荣华的虚浮,应该真正用心修道,精勤用功,礼拜如来,求得智慧,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若能如此,则天龙八部都会欢喜赞叹。

2、裴休的佛法修学境界 裴休的佛法修学境界,草堂寺的宗密法师是这样评价的: “吾与裴公交佛道久,已知其入佛门、到佛境;及览《劝发菩提心文》,知其为佛使、行佛事……今裴公所得、所行、所演、所劝……所谓洞了自心、德等于佛,非心外求也。洞了形识、空如幻化、非自计我……” 虽然如此,但作为有情众生,在送子出家这件事上,裴休仍与世间任何一个父母一样,内心充满了不舍之情。在作为佛弟子的裴休看来,出家是一件很荣幸的事。但小编认为一个父亲,当他真正送子出家时,面对父子亲情,裴休的心情仍然是复杂的。他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虔心修道,求出轮回,广度众生,报答父母之恩;另一方面,小编认为一个父亲,将儿子送入佛门,仍然难以割舍这份亲情。在另外一首诗中,就反映了他这两种心情。

含悲送子入空门,朝夕应当种善根。 身眼莫随财色染,道心须向岁寒存。 看经念佛依师教,苦志明心报四恩。 他日忽然成大器,人间天上犹称尊。

“含悲”二字在此处显得非常真诚,真所谓“难舍能舍,难忍能忍,难行能行”。在这首诗中,裴休仍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子要常怀善念,种下善根,切忌身在佛门,心随世间之财色名利,辜负了自己出家修道之本意。在修道方面,应当有坚决不拔的灵魂、坚贞不屈的品德。勉励儿子立大志、成大器,修行证果,报答国土恩、父母恩、师长恩、众生恩。 裴文德毕竟是宰相之子,状元之身,出家之初,面对寺院的苦行生活,不免发发牢骚。有一天,估计是挑水累了,就随口吟诗:“翰林挑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能消?”寺院住持和尚灵祐禅师听了,微笑着随口说道:“老僧一炷香,能消万担粮。”

裴文德听后,深以为愧,从此收摄身心,苦劳作役。 裴休还有一首诗是谈到送子出家的事务: 江南江北鹧鸪啼,送子忙忙出虎溪。 行到水穷山尽处,天然得个转身时。 在江南江北鹧鸪啼鸣的时节,裴休陪同儿子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参访,诗中是以“虎溪”代指庐山东林寺。后两句“行到水穷山尽处,天然得个转身时”,颇具禅机,于山穷水尽的绝境之时,天然会得个峰回路转的消息。与其说这是在鼓励儿子在修道的路上坚持不懈,不如说这是裴休在参禅悟道中的心得体会,所谓“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。

裴文德堪称大器,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。他在离开庐山之后,又来到江苏镇江市俘山的泽心寺修禅。当时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濒临倾毁,破烂不堪。法海发誓要修复寺庙,为表决心,他燃指一节,身居山洞,开山种田,筹资修庙,并精研佛理。一次,法海在修寺挖土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,他不为金钱所动,将其上交镇江太守李琦。李琦将此事上奏皇上,唐宣宗深为感激,敕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,并敕名金山寺。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,裴休的儿子法海禅师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师。

七、关于练兵打仗的文言文历史典故?

治军必须纪律严明,带兵要遵循从严的法则。

此典故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子武者,齐人也。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。阖庐曰:‘可试以妇人乎?’曰:‘可。’于是许之,出宫中美女,得百八十人。孙子分为二队,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,皆令持戟,……即三令五申之。于是鼓之右,妇人大笑。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,妇人复大笑。……乃欲斩左右队长。吴王从台上观,见且斩爱姬,大骇,趣使使下令曰:‘……愿勿斩也。’孙子曰:‘臣既已受命为将,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’遂斩队长二人以徇,用为队长,于是复鼓之。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,无敢出声。”

八、唐朝裴文剑介绍?

裴(péi)旻(mín),祖籍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),唐代开元时期的人物,曾镇守北平郡(治今河北卢龙),曾先后参与对奚人、契丹和吐蕃的战事,据记载官至“左金吾大将军”。有传闻称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,但并无实据。唐文宗时,称李白的诗、张旭的草书、裴旻的剑舞为“唐代三绝” ,世人称“剑圣”。

九、裴文彤是谁?

答:裴丹彤, 担任 保定亿嘉特种陶瓷制造有限公司、博野县百川建材销售有限公司 等股东, 担任 保定亿嘉特种陶瓷制造有限公司、博野县百川建材销售有限公司 等高管。

十、裴度的历史贡献?

裴度坚持治理民族要任用贤才。宪宗时,他极力反对任用“掊克取媚”的皇甫镈为宰相。穆宗长庆年初,他无情揭露翰林学士元稹与宦官魏弘简勾结“挠军败政”的罪行。裴度为将相20余年,荐引过李德裕、李宗闵、韩愈等名士,重用过李光颜、李朔等名将,还保护过刘禹锡等,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。在唐朝后期,朝官结为朋党,相互援济的情况下,他不拉帮结派,反对权奸,坚持唯才是荐。

裴度一生,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,坚持与权奸、宦官、割据势力进行斗争,并在反对藩镇割据势力取得巨大功绩,先后平吴元济、李师道,实现了“元和中兴”。 李纯:①吾用度一人,足以破此二贼矣。 ②为时降生,协朕梦卜,精辨宣力,坚明纳忠。当轴而才谋老成,运筹而智略有定。司其枢务,备知四方之事;付以兵要,必得万人之心。
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