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乡情更怯:那些年回家的心路历程
春节是每个家庭最温暖的时刻,它汇聚了不同年代大众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与渴望。从70后到00后,虽然时光变迁,但对故乡的思念始终如一。然而,伴随归乡之旅的愉悦,往往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怯意,那便是“近乡情更怯”。
许多人在外打拼,岁月的流转让他们或多或少地与故乡渐行渐远。回到故乡的那一刻,涌上心间的不仅是快乐,更是对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、亲大众的复杂情感。记得第一次带着孩子阳仔回老家时,他还是个刚满百天的婴儿,而如今,他已经学会了开车,将我从繁华的北京送回那个依旧沉静的郯城。每年春节,这段710公里的旅程,既是对故乡的期盼,也是对未知的忐忑。
这条路上,曾经无数次经历了拥挤的火车和漫长的十小时行程。虽说不算多远,但小编认为一个离乡者,每次回家时心中的紧张与不安却始终如影随形。就像李白、白居易等古人所言,归乡时的心情中掺杂着子女的盼望,老家的一草一木又让人感到疏离。曾几什么时候,我在春运的火车上,忍受着寒冷和疲惫,只为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。回家的路上,我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,躁动和忧虑交织。
“近乡情更怯”,这句古老的诗句仿佛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。离开故乡的岁月愈久,对于故土的领悟却愈发复杂。记得初次回家,面对久违的亲人,我的嘴角挂着笑,心底却暗潮汹涌,难以自持。每每告别时,我总是对自己说:“明年再不回家。”然而时光轮转,依然是那样的期盼,每年准备年货、排队购票,仿佛重温一场深刻的仪式。
对于阳仔来说,故乡的意义是否与我相同?孩子初时的不满与抱怨,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领悟所替代。年复一年,他也学会了接受习俗和传统。或许,代际之间的那种情感的传递,是通过一次次的回家旅程而形成的。他将肩负着父辈的记忆,踏上属于他自己的回乡之路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归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,汽车、飞机的便利让回家的路径变得轻松且舒适。然而,心底那种对故乡认知和血脉相连的感觉却始终未变。即便是几百公里的距离,心灵的感应和归属感从未离我而去。
归乡不仅是一条物理的路,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。在这个春节之际,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故乡的思念。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,心中对故土的牵挂,那份“近乡情更怯”的复杂心情,将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。正是这些曾经的经历与记忆,构成了我们与故乡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。